close

傳統兒童心導管治療心律不整,需要以輻射透視來定位導管與心臟的位置。但目前世界各國的專家,都建議要在可能的範圍內,儘量減少病患輻射線的暴露時間,以減少未來可能的傷害。臺大醫院昨(9)日表示,「無輻射線-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」可兼容多種現行常用的電生理檢查導管與電燒導管,可讓醫療團隊在靜電除油機維持現行治療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下,有效地降低輻射線的暴露時間。

現年16歲高一生的梁小弟從小學就飽受心律不整之苦。梁小弟的媽媽表示,梁小弟在國小二年級上體育課運動時,突然覺得心跳很快,經健康中心評估可能有心臟方面問題,於是帶到醫院檢查發現是心律不整,長期藉由藥物來控制,但是發作次數愈來愈頻繁,光是國一到國三,就因心律不靜電機推薦整而送醫10幾次。去年曾在其他醫院做心導管,但是卻因為離正常傳導系統太近,因此未做電燒;同一年,轉到台大醫院希望再做心導管治療,但仍擔心一年連續做兩次,是否會造成輻射劑量過高的問題,剛好台大引進「無輻射線-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」,用零輻射的方式幫梁小弟做完電燒,也解決了梁小弟長期的心律不整痛苦。

兒童發生心律不整的機會約為千分之1~2,換言之,每年約有200~300名新生兒會出現心律不整的問題。心律不整常發生在一歲前及六歲後的幼童。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盧俊維醫師、曾偉杰醫師、吳焜烺醫師表示,若在一歲前發生,有機會會全退化掉,亦即有機會會完全好;但若在上小學、上國中後才發作,再癒機會不太大,藥物治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,需藉由手術燒掉才行。

心律不整患者會出現心悸、胸痛、頭暈,嚴重甚至對身命會造成影響。心律不整是形成「短路」,突然跳很快,甚至有患者一分鐘跳200下的個案,心律不整發生的原因不明,而電燒是將心臟裡不正常的電線燒掉。

然而,若使用胎兒超音波,是否能早期發現?醫師表示,除非檢查時,剛好心律不整正在發作中;否則,大部分是不易被檢查出來的。

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孩童接受心律不整的心導管手術,平均輻射線暴露時間油煙處理機約為33分鐘。如果是複雜性心律不整,因為病灶的特殊性或者合併先天心臟病有結構的異常,輻射線暴露的時間會大量增加,更動輒是以小時為計。台大小兒心臟科主治邱舜南表示,臺大兒童醫院從105年12月中引進「無輻射線-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」後,目前進行10位兒童電燒,輻射線暴露量已經大幅降低至最多只要4分鐘,平均約在3秒,甚至最近4位病童完全零輻射完成心律不整電燒。

目前有慈善基金會捐贈,15歲以下病童「3D立體定位系統」耗材是免費的;15歲以上者需負擔4.5萬元左右費用。

FDE977C2118668F3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ik724t3t2 的頭像
    rik724t3t2

    泡卡的採購名單

    rik724t3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